2018年5月27日上午,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團2018年第15期活動,帶領(lǐng)10組親子家庭走進中國園林博物館,體驗御稻插秧。
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的“京西御稻插秧科普體驗活動”到今年為止已經(jīng)是第四屆了,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走進園林,親身體驗京西稻插秧,了解中國傳統(tǒng)園林農(nóng)耕文化。
活動開始前,在中國園林博物館的生態(tài)種植體驗區(qū)內(nèi),工作人員已經(jīng)為家長和孩子們劃分好了“責任田”。
在園博館的“秘密花園”活動區(qū),孩子們腳穿插秧雨靴,頭戴遮陽草帽,整裝待發(fā)。炎炎烈日也抵擋不住孩子們的勞動熱情。
在水田邊,孩子們在講解老師的帶領(lǐng)下,走近京西稻文化科普知識展板,探秘京西稻與皇家園林的歷史源流,了解京西稻的生長過程。
一位認真的小姑娘,不小心把秧苗插歪了,趕緊認真地扶起來,呵護好小秧苗。
看她那旁若無人的認真模樣,仿佛是稻田里一位美麗的小仙女。
父子倆齊心協(xié)力,互相切磋,享受勞動的樂趣。
終于所有家庭都順利完成了任務(wù)??粗⒆觽兊膭趧映晒?,每個人的心里都是暖暖的。
忙碌之后,在活動中心,紫羅蘭老師為孩子們講述京西稻背后的文化內(nèi)涵,教孩子們辨識中國傳統(tǒng)五谷。
最后,紫羅蘭老師還帶領(lǐng)孩子們親自動手制作五谷標本,探尋中國傳統(tǒng)園林文化與農(nóng)耕文化之間的不解之緣。
京西稻,是指北京西郊萬壽山、玉泉山周邊地帶生產(chǎn)的優(yōu)質(zhì)粳型稻米。米粒圓潤,晶瑩明亮,富有油性,蒸出米飯香甜細嫩,松軟可口,尤宜煮粥,湯汁澄滑,香氣四溢,但米粒不散碎。2009年京西稻被列入海淀區(qū)文化遺產(chǎn)項目。
在北京的西郊,圓明園、暢春園、萬壽山清漪園(頤和園)、玉泉山靜明園和香山靜宜園五座著名的皇家園林都建在那一地區(qū)。曾經(jīng),那里最讓人贊嘆的就是一片水田棋布,宛若江南風氣的稻田景象。而這樣美麗的稻田,種植的就是皇家貢米——京西稻。
據(jù)史料記載,三國曹魏時期開始建渠種稻,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。據(jù)《三國志》中記載,魏齊王曹芳嘉平二年,劉靖在漯河(今永定河)上攔水修壩,建造車廂渠,“灌溉薊(城)南北,三更種稻,邊民利之。”
直至元代水利學(xué)家郭守敬開通通惠河后,充足的水源很好地保障了水稻的生長,兩岸農(nóng)民才開始大面積種植水稻。
而到了明代,在這里開墾水田,大大增加了稻田的種植面積,在文人筆下,甚至形成了宛若江南風氣的美景。
康熙皇帝使京西稻真正變?yōu)椤坝尽?。他十分重視農(nóng)業(yè),公元1692年,康熙帝南巡后,將帶回來的稻種在玉泉山試種,這是京西水稻種植的開始。
乾隆皇帝也很重視京西稻。下江南時帶回水稻品種“紫金箍”,種在二龍閘到長春河堤一帶,生產(chǎn)出的稻米專供宮廷御用,成為御用稻米供應(yīng)基地。
至乾隆后期,京西稻的種植面積達到一萬余畝,從西直門沿長河到清漪園,從清漪園到玉泉山,從暢春園到清漪園,路上滿眼可見稻田景象。乾隆皇帝曾做詩“疑是山村是水鄉(xiāng),禾苗低亞稻苗黃。綠楊十里蟬聲沸,颯爽風中饘粥香”,描述了京西稻形成的水田棋布,宛若江南的美景。
“京西稻米香,炊味人知晌,平餐勿需菜,可口又清香”,這是老北京的歌謠,描述了京西稻的口感是可口又清香。
據(jù)說京西稻還是慈禧太后的最愛。有史料記載,慈禧太后每次傳膳都要128道菜肴,京西稻、南苑稻等是她指定的白米飯。
通票介紹 | 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介紹
通票介紹 | 擁有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十大理由
通票介紹 | 北京博物館通票帶你看不一樣的北京
活動介紹 | 2018年博睿講堂、博物館參訪團活動報名指南
活動介紹 | 2017年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活動匯總
活動介紹 | 2017年博睿講堂回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