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20日,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團2017年第29期活動,帶領(lǐng)大家走進首都博物館,參觀“美·好中華——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”
2017年“5·18國際博物館日”主會場活動在北京舉行,在這一博物館人重要的節(jié)日,為充分反映近20年來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與輝煌成就,國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于在首都博物館聯(lián)合舉辦“美·好·中華——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”。
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“美”的概念往往泛化為“好”,審美觀中隱含著哲學(xué)思想對和諧的追求,此次展覽標題便取材于此。展覽內(nèi)容總體上依時代序列展開,分為史前、夏商周、漢唐、宋元明清四個時期。
在參觀之前,講解志愿者李老師告訴我們,參觀這個展覽,不僅要關(guān)注展品本身,還要注意展品出土地,一個文物代表同時期同一地點的同一類文物,要學(xué)會以點帶面,才能更好的了解文物背后蘊含的價值。
在序廳中我們看到的“美·好中華”四個字,如果換一個角度看,就會呈現(xiàn)不同的效果。這其中的含義在于,不同歷史時期,古人對“美”和“好”的追求是不同的,他們用最好的工藝來向我們展現(xiàn)美。
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展廳中的展品吧!
彩陶盆
這件新石器時代的彩陶盆,出土地是三門峽廟底溝。一般我們看到的陶器表面有直線紋、幾何紋、弧線、圓圈、圓弧等等。古人從畫直線轉(zhuǎn)換到會畫弧線,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。廟底溝時期是一個轉(zhuǎn)折,從這個時期開始,古人不僅會畫直線、幾何線,而且開始會畫弧線,會用弧線表達美。
另外,這件陶器的花紋還采用了雙關(guān)法,即陶器紋路是雙色的,一般都是紅黑兩色,當把紅色看成底色的時候,黑色就是紋路,當把黑色看成底色的時候,紅色就是紋路。
這件方形的青銅器在口沿處有非常明顯的紋路,它是滿飾的,沒有留白。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花紋才開始留白,主要的紋路更加突出。這件鼎的兩個耳朵沒有在口沿上,方鼎本就不如圓鼎易鑄造,耳朵沒放在口沿上更難鑄造。但這樣做的好處是蓋子可以做的很完整,不用打缺口,也更加嚴密。
龍鳳虺形玉佩
虺,指的是小蛇。這件玉佩中,龍的頭在左上角,鳳在左下角,虺在右下角。龍是回首的,鳳回首向左,右上是龍爪,像小鳳凰一樣。龍鳳虺合體玉器非常少見,三者組合在一起可能有避邪佑祥的作用。
銅雁
這件銅雁是在距秦始皇陵園最遠的一座陪葬坑出土的。當時出土了一批銅雁、銅鶴、銅天鵝。這些銅禽均仿照真實禽鳥大小制作,非常寫實。它們與兵馬俑共同代表了東周以來日漸興盛的寫實藝術(shù)風(fēng)尚。
跪拜陶俑
這件跪拜俑非常難得。我國是禮儀之邦,唐朝政治穩(wěn)定,經(jīng)濟發(fā)達,文化開放,禮儀也很發(fā)達。唐朝的“九拜”的禮儀是非常具體的,指的是不同級別的官員在不同的場合見面的時候有九種不同的禮節(jié)。這件陶俑真實的記述了當時的九拜之一。
耀州窯青釉刻花渣斗
渣斗又名唾壺,是用來漱口的。這件渣斗的口沿特別大,有充分的地方可以刻畫大牡丹花。斗和口沿設(shè)計的非常具有實用性,兩手捧著很穩(wěn)定,不會滑落。
蓮花形銅燭臺
這件燭臺上面的大荷葉和蓮花代表了西域來的佛教文化。這件燭臺是遼代文物的精品。遼進攻中原后開始學(xué)習(xí)中原文化,這件器物就是一個證明。遼代上至王公貴族,下至普通百姓,都非常篤信佛教。我們熟知的大覺寺就是遼代的。
小口尖底陶瓶
這是一件舊石器時代的小口尖底瓶,曾長期被認為是汲水器,但一部分小口尖底瓶并無系耳,沒有重心支點,不能實現(xiàn)水滿則正的需要,更可能是一種儲水器。它的尖底插在土里,十分穩(wěn)定。
披毛犀的牙做成的牙針
這是披毛犀的牙齒制成的牙針。牙針比骨針還要鋒利,更適宜縫制衣物,說明史前人類對服裝加工的制作精細程度要求越來越高。
骨笛
這件骨笛說明在新石器時代,中國就有了吹奏樂器,這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發(fā)現(xiàn)的最早的吹奏器。
在李老師的帶領(lǐng)下,我們繼續(xù)參觀了展廳里的其他展品,大家對近二十年最新的考古成果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。
《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》
即將預(yù)售了哦!
《2017年北京博物館通票》優(yōu)惠目錄請點擊圖文:
更多北京博物館通票介紹請點擊圖文:
更多講座活動內(nèi)容請點擊圖文:
點擊“閱讀原文”直達微店購買通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