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海關博物館是經國家發(fā)改委批準興建的國家級行業(yè)博物館。共分三層。其中一、二層為“中國海關發(fā)展之路”的基本陳列,一層為現代海關部分,二層為千秋古關、近代海關部分。地下一層臨時展廳正展出“雄關漫道——絲綢之路上的海關”。室外單獨開設地下一層展出“海關902艇”,它是一艘“英雄艇”,1992年1月23日,鄧小平同志乘坐該艇從深圳前往珠海途中發(fā)表了著名的南巡講話的一部分。
@博物達人 熱情的開場白
兩位辛勤講解的老師
認真聽講的博友們
絲綢之路,從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便開始打開了通道,后不斷的探索和發(fā)展形成了幾條甚至十幾條通往中亞、西亞的道路。直到1877年,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?;舴以谄渲鳌吨袊芬粫?,把“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,中國與中亞、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”命名為“絲綢之路”,他們才有了如今這個充滿了向往的名字。
張騫兩次出使西域,其中間隔了13年。本是奉旨尋找大月氏部落,聯合漢朝抗擊匈奴,雖兩次都沒有如愿,卻從此打開了漢族人的視野,溝通了中外的經濟、文化交流。
兩幅彩繪駝物駱駝,同屬于北朝時期,卻表現出不同的形態(tài)。第一幅駝像喘著粗氣,大張著嘴,似乎很吃力,很疲憊的樣子。相對第二幅駝像就更加安詳(猜猜哪個是裝貨,哪個是卸貨呢?)
很有名的一副郵驛圖,郵差無嘴,表示不能跟人說話。手上拿著是類似上圖的啟信,過關時,不用下馬接受檢查和盤問,只需要亮出啟信便可直接過關。多是傳遞皇帝的軍事,政治政令。
鄂君啟節(jié),是楚懷王發(fā)給自己兒子啟的通關免稅憑證。青銅鑄造,共5枚,其中2枚在國家博物館。長的為舟節(jié),短的為車節(jié),鑄造極為費時,本次展出的為復制品,也花費了大約一年的時間(現代的技術做個復制品都這么費時,古代要造個假估計不可能了)。
函谷關遺址出土的“關”字瓦當,帶關字的瓦當全國只有函谷關出土。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(洛陽通往西域)東起的第一個關口,多以澗谷之間,深險如函,故稱為函谷關。
函谷關遺址出土的“關”字篆字漢磚,也只在函谷關遺址才有出土,數量極為有限,非常珍貴。
嘉峪關,雄偉壯觀,相傳明朝工匠易開占非常精通預算,建關之前做了周密的計算,當嘉峪關完工后,所有材料指剩下一塊磚,非常精準。這塊磚后來放在了西甕城“會極”門樓的后檐上,稱為定城磚。因嘉峪關建筑結構的特殊,以石擊墻產生由快變慢的回音,使人仿似聽到燕子的“啾啾”聲,擊石燕鳴便由此而來。
博物館中還有很多有趣珍貴的文物,歡迎大家走進博物館參觀。
感謝中國海關博物館的接待和講解,謝謝各位博友一直的支持。
我們不在博物館,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!
通票介紹 | 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介紹
通票介紹 | 擁有2018年北京博物館通票十大理由
通票介紹 | 北京博物館通票帶你看不一樣的北京
活動介紹 | 2018年博睿講堂、博物館參訪團活動報名指南
活動介紹 | 2017年北京博物館通票參訪活動匯總
活動介紹 | 2017年博睿講堂回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