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非博物館通票之2008年5月18日暴走十三陵 雖然很多人都會自稱去過十三陵, 但是他們其實頂多是去過昭陵、定陵、長陵, 其他十座陵墓都并不對外開放, 大多數(shù)游客實際并無幸目睹, 此次我在烈日下暴走估計超過20公里轉(zhuǎn)遍了真正的“十三陵”, 我是按照行走路線的順序來貼的, 這也是比較合理的轉(zhuǎn)遍十三陵的路線。 首先去的是思陵, 思陵位于陵區(qū)西南隅的鹿馬山(又名錦屏山或錦壁山)南麓, 是明朝最后一帝崇禎帝朱由檢及皇后周氏、皇貴妃田氏的合葬陵墓, 據(jù)說如果和守墓人熟的話可以進門一觀, 我等無此榮幸。 還沒到思陵的路上, 可以看到另外一座陵墓, 為太監(jiān)王承恩之墓。
王承恩(?—1644年),明末宦官, 屬太監(jiān)曹化淳名下,官至司禮秉筆太監(jiān),深得崇禎信任,北京被圍時提督北京兵馬。 崇禎十七年(1644年)三月十九日早上,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(jiān)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(景山),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。王承恩也吊死于旁邊的海棠樹上。中午,李自成進入皇宮,下令“獻帝者賞萬金,封伯爵。匿者滅族”。崇禎尸體在樹上吊了三天,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(fā)現(xiàn),被停放在東華門外,裝入柳木棺內(nèi)。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禎。承恩后為清朝康熙皇帝所稱頌,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。 與劉瑾、魏忠賢相比,王承恩在一個朝代即將覆亡、幾十萬人“解甲”的時候能夠護佑君主,不畏強敵,這表現(xiàn)了強烈的忠貞性格。于是他的死充滿了悲壯的意義。電視劇《江山風雨情》王剛飾演王承恩則充分的展現(xiàn)了這個意義。偌大一個北京城、偌大一個皇宮只有白發(fā)飄飄的王承恩力護君王的一刻,誰還會想到他僅僅是一個年老的太監(jiān)。
忠貞自有忠貞的好處。 滿清打著“仰承天命,吊民伐罪”的旗號入主中原。清第一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(fā)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。并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,讓他“守護”皇陵。
走在去昭陵的路上, 路上走過的都是重型載貨卡車, 從身邊呼嘯而過, 頗有點讓人害怕。
昭陵在十三陵中位居第九,昭陵是明穆宗朱載垕和皇后李氏、徐氏、李氏四人的合葬墓,穆宗是世宗三子,生于嘉靖十六年(1637年),兩歲時被封為裕王,嘉靖四十五年(1565年)即皇位,次年改元隆慶、廟號穆宗。 穆宗臨政之初期,大赦天下,赦免并啟用被囚禁在獄中的戶部主事海瑞等,并給予遭嚴嵩迫害的官員平反昭雪。 特別是為革除弊政,啟用了張居正、徐階、高拱等人,同入內(nèi)閣。張居正提出一系列改革方案,但穆宗執(zhí)政只有六年,“居正改革”只能推遲到萬歷年間實現(xiàn)。 昭陵是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(guī)模復(fù)原修葺的陵園,也是目前這十三座明代帝陵中,體系、規(guī)制最完整的一座陵寢。修復(fù)工作很成功,完全復(fù)原了當年的完整建筑形態(tài)。當然自然是要收門票的,所以自然咱也就不進去了.
定陵是明代第13個皇帝大名鼎鼎的神宗朱翊鈞(萬歷帝)及孝端、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。 朱翊鈞(公元1563-1620年),穆宗朱載垕第三子,母李貴妃,1572年六月即位,時年十歲。在位48年(公元1572-1620年),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,58歲病死,葬定陵。廟號神宗,年號萬歷。
萬歷帝年僅10歲時即已登基。御極之初,首輔大學士張居正輔政,推行改革措施,經(jīng)濟出現(xiàn)繁榮景象;中后期怠于朝政,終年不視朝,致使朝政日趨腐敗。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,萬歷十二年(公元1584年)開工,歷時6年方完成,耗銀八百萬兩。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,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,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。
定陵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首次主動發(fā)掘的帝陵,也是十三陵中國家唯一發(fā)掘過的陵墓。 所以這里也是唯一有地宮可看的陵墓, 不過數(shù)年前我就已經(jīng)瞻仰過了, 再無興趣.
下一站是康陵, 去康陵的路很長, 太陽很毒, 風很大...... |